【励耘调查】大学课堂如何更有吸引力?

文章来源:       时间:2015年05月25日  点击次数:   [ 字体:  ]  

【编者按】近日,中南大学的一门选修课《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》爆红网络,该课程授课教授将流行元素柯南与化学知识相联系,枯燥的知识经过包装后使同学们接受起来十分容易,继而大受欢迎。类似的《婚姻与爱情》、《爬树课》等创新教学模式的开放式课堂在全国高校中受到同学追捧。励耘报采访我校部分师生,请他们谈谈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。

渐被冷落的传统课堂

“你喜欢老师现在的教学模式吗?”“你的老师上课有趣吗?”对于这些问题,部分受访同学面露难色。

13级孔茂力同学向记者坦言:“谈不上喜欢不喜欢,从小到大的教育模式都差不多,只能说我已经习惯了。也许是学科原因吧,总之在相对呆板的课堂上尽量不睡觉就好。”

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现代大学已经非常普遍。但是如今的“多媒体教学”形式也并不丰富,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,部分教师只是精于课件制作,而忽视教学模式改变和对课程的教学设计。

纵观大学课堂,在文化课上很多时候依然是传统的“老师讲,学生听”,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。

采访中,不少学生认为,虽然上课时感觉老师很用心,课程内容也随着最新社会热点及时更新,但教学内容、教学方式基本上都相似,形式单一、讲课沉闷。

在实验教学过程中,很多时候学生是一手拿着指导书,一手做实验,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“循规蹈矩”地完成课业,往往很难发挥自主的创造性。

14级艺术与传播学院的黄同学认为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元化,老师们很难找到同学们共同爱好。“其实老师们都愿意而且已经很努力地把流行元素带入课堂、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,但是让同学们都感兴趣并且接受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”

13级文学院的廖同学则表示了对此的理解,“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的现实原因,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。”廖同学还表示,老师们都是从传统课堂中走出来的,要他们一时半会做出改变其实非常困难。

广受好评的新式学堂

除了中南大学的“柯南课堂”以外,不少高校逐渐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教学模式,才能实现高效学习,从而提高教学质量。例如清华大学曾举办过“百年印‘像’——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课程‘因材施教’学生作品展”,既考虑各院系的群体特点,又结合同学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兴趣。

在我校,打破传统授课模式,运用灵活而具有创意的教育模式,从而增加课堂魅力的老师并不少见。

唱歌教政治理论课

在课堂上唱歌的“麦霸”——政治理论教研部王成善副教授的课堂创新备受同学欢迎,他说:“通过唱歌来活跃课堂氛围是我教学改革的一个成果。”

王老师表示,思修、毛概这些课程教授的是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,如果照本宣科,同学们就只能是睡觉的睡觉,玩手机的玩手机,老师辛苦地授课却得不到任何反馈,事实上是在做无用功,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,没有意义的。

为了让同学们更好掌握哲学理论知识,“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、大家都很感兴趣、适合大学生的方式。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试验,从大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,以唱歌为载体,把高深的学问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相融合,来提高课堂吸引力。”王老师自豪地说。

学生讨论老师点评

以活跃课堂而著名的艺术与传播学院李邦禹教授表示,“在教学开始,我也是很正儿八经地教学,后来感觉效果不行,学生感觉没什么兴趣,不想无效劳动,所以就开始改变方法。”

他的方法就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,形成互教互学的模式。

李老师说,“我的教学就是我出题目,把课堂留给学生,让他们发挥,形式不限,可以朗诵、表演片段、主持辩论等,然后由我点评和同学们互评。”

提到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成效,李老师自豪的说:“现在同学们上这堂课非常有积极性,这是最大的成果。”

为创新课堂支招

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,王成善副教授提出三点建议:

第一,课堂一定要体现三个因素:知、情、毅力。虽然我的嗓子哑了,但仍然坚持给同学们唱,把情感传递给学生,感染学生。

第二,老师与学生一定要平等,不能有距离感。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,缩短与学生的距离,学生才能信任老师,更好的接受老师的知识。

第三,要把教学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,在教学过程中与同学进行互动、交流。比如结合同学们的专业,让播音主持的同学朗诵,让学舞蹈的同学表演藏舞《农奴解放了》,课堂上表演短话剧,甚至在课前五分钟安排同学们演讲,不仅让同学们真正投入课堂教学,参与课堂,可以让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
“要培养起同学们对课堂的热情,教学改革刻不容缓,教学改革要从细节着眼。”王老师说。

编余短论:

教育不能被矮化为一种养家糊口的一般职业,教学也不能被弱化为一种纯粹性的技术活动。学之道在于“悟”,教之道在于“渡”。又曰:“教海无涯,探航有路。”这里的“渡”和“路”,指的就是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,它决定了教学的血脉、流向和精髓。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,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。老师要改变“课本+嘴巴+板书”的传统教学模式,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“一颗多样”,学生更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,融入到课堂中,才能实现高效教学。

诚然,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,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虽然需要倡导并且为之付出努力,但实际上是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完成。创新课堂,并不遥远,但我们还在路上。

励耘报记者 刘楚怡 焦紫绯 高健欣

原文刊载于《励耘报》第180期04版